笔趣阁 > 历史小说 > 混血八旗 > 第四百零九章 半个圣人
<!--divstyle="color:#f00">热门推荐:

      在中国圣人几乎是人能够达到的最高的高度,一般指德高望重、有大智、已达到人类最高最完美境界的人。而且需要在修身、立德、立言、立功方面都有所建树,接近完美的人。曾国藩虽然一直在按照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,在修身、立德、立言、立功方面都不错,但是跟古代的圣人相比较,还有不小的差距。而且曾国藩有点瘸腿,他在立言这方面弱的有点厉害。孔子是大圣人自不必言,王阳明也有自己的完整的理论体系“阳明心学”,而曾国藩虽然有家书面世,却终究没有相对系统性的理论体系。

  

      曾国藩,字伯涵,号涤生,虽然出身平民,但祖宗也挺牛,号称是圣贤曾子七十世孙。曾国藩自幼勤奋好学,六岁入塾读书,,扬州、镇江有看着大门的富明阿和冯子材,大清的旗人集团里还有僧格林沁等一票主力,东北满洲还盘踞着果兴阿这条恐龙,反清容易,但是再次一统中国可就难了。

  

      这些还都是外因,曾国藩心里还有一个巨大的内因,他的内心根本就不想反。曾国藩研究了一辈子的“阳明心学”,每日里都沉浸在儒家经典之中,他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。曾国藩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,起兵的目的相当明确:就是保卫名教,保卫大清朝廷。其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,封侯拜相,光宗耀祖。曾国藩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,他学习孜孜不倦,苦读日夜不息,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,“日以读书为业”。勤于求教,不耻下问,博览历史,重视理学,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,才华横溢,满腹经纶。由于他博览群书,涉猎文献,所以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:即要统治者“内贤外王”,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。他推崇程朱理学,曾提出治理天下的办法,涉及吏治于廉洁、选材与用材、物质与财用、兵力与兵法等。但是这一切都是站在臣子的角度上,曾国藩的心里从来没有过取而代之的想法。

  

      正是因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,曾国藩绝没有起兵反叛的意愿,所以在谭绍光和曾国荃突然闹起来之后,曾国藩一时根本不知该如何处理。巍峨的巨舰在不断的靠近南京城,似乎随时准备攻城一样,曾国藩的心理压力也随着巨舰重炮的靠近,不住的增大。

  

      但曾国藩这帮也不全是悲剧,湘军麾下也不缺猛人,听说谭绍光劫持了曾国荃之后,萧浮泗等人当即带人抄了家伙。虽然投鼠忌器怕伤了曾国荃,也仗着兵力优势把谭绍光所部的几百人给围在了紫金山附近。

  

      双方各有顾忌,谁也不敢先动手,然后便陷入了僵局。谭绍光劫持了李秀成和曾国荃,但湘军却几乎把谭绍光给抓了起来。僵持了三天,两军都没有因为粮草问题而溃散,依旧是没有任何反应的耗着,但是朝廷却有了反应。

  

      本书来自

  最快更新,无弹窗阅读请。